误区一:绿色建筑只是销售噱头?
诚然,我国当下建筑界对于绿色建筑还并未走向成熟阶段,早期出现在视野中的多是一些实验性建筑。同时,一些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人们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含混不清,随意为自己开发的建筑戴上“绿色”的头衔,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但是,绿色建筑并非是销售的噱头,而是有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1~3个星级。审定项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并颁发证书和标识。其中,一星级和二星级项目由地方政府审定,三星级则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定。
误区二:“绿色建筑”一定是高成本?
绿色建筑近几年才逐步被公众所了解和认识,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画上了等号。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相对于普通建筑,“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确较高,但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来看,其成本并不一定会比普通建筑高,甚至还会有所降低。而从综合生态效益、居住舒适度考量,“绿色建筑”更具高性价比。
误区三:绿色建筑必须和国际接轨?
推广绿色建筑不必强调与国际接轨,每个国家、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诸方面均有不同。必须紧紧结合这些因素,因地制宜思考和行动,采取不同的节能标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因此“因地制宜”的原则尤为重要,不必强求统一。
误区四:绿色建筑一定是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例如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生活要素来说,在现有住宅建筑物的节能改造中,可以从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对供暖计量实施改造等方面开始执行。
误区五:绿色建筑一定要高新尖技术?
有人认为,做绿色建筑必须引进高新技术和产品,才能做到更节能。其实,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建筑适应气候、建筑适应功能。高技术只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手段之一,不是唯一途径。它利用一些节能技术或者设备,但不是高新尖技术的实验室,最终目标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小的环境代价,建造最适宜的生活环境。
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采用传统技术策略或适宜技术策略(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被动式的保温、隔热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完全可以实现与高新技术策略相同的效果。例如,对于住宅夏季节能而言,不是只有安装可调节遮阳才能实现的。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安装固定遮阳(如南向)达到相同的节能效果。此外,很多时候通过控制建筑的窗墙比、合理设计保温遮阳措施等,完全可以达到比全玻璃幕墙条件下采用双层皮玻璃幕墙更节能的效果。